WFU

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

從《最後一堂課》,理解安樂死、拒絕醫療與安寧緩和醫療的不同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說,「死不是以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我很喜歡這句話。面對死亡的方式,其實是我們生命智慧的展現。而討論死亡,其實是討論如何好好活的最佳手段。

<最後一堂課>就是一部整部片都在討論死亡的電影。

<最後一堂課>是2015年出品,我非常喜歡的一部法國電影。第一次遇見這部電影,是在2019年台中市心靈影展,我受邀擔任電影的映後與談人,就是講這一部<最後一堂課>。

我記得我第一次看的時候,看到最後淚流滿面。這部電影關於生命和死亡的諸多面向,討論的非常深刻,但是又不會讓人覺得沉悶、無聊,常常有令人會心一笑的橋段。 


故事


<最後一堂課>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敘述92歲的老奶奶瑪德蓮,因為不堪自己的身體功能日漸下滑,也不願意拖累家人,於是就在自己92歲的生日派對上,對著兒子、女兒和所有家人說:「二個月之後,就是我的死期。」

一說出來,大家都驚呆了,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些什麼。然後就是無止盡的迴避、爭執、溝通……

原來,瑪德蓮在年輕時是助產士,也是一名女權鬥士,提倡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身體。於是當她老了,她不希望住在醫院直到死去,相反的,她想盡量享受自己的人生,然後在最美麗的時刻告別。

這部片有非常多值得討論的內容,但是我想要先來談談,關於安樂死的部分。

(以下有雷......)


安樂死與醫師協助自殺


老奶奶的做法是對的嗎?

老奶奶瑪德蓮決定自己的死期,採用的方式是假裝自己有很多失眠焦慮的問題,到不同的醫師處拿安眠藥,最後試圖服藥自殺。

看完電影,跟同事討論,這樣的作法在台灣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有「雲端藥歷」,開過的藥所有醫師都會從健保卡讀的到。(笑)

老奶奶在現實生活中的樣板,是法國人權鬥士海利兒,她在法國提倡尊嚴死與安樂死的主張。但是其實,老奶奶在片中這樣的做法,並非安樂死,而是自殺,無論如何,自殺絕對不是一個好選擇,甚至比安樂死更不好。因為:

  1. 沒有安寧療護的協助,過程可能更痛苦
  2. 沒有醫療的協助,不一定可以達成目標(劑量不對)
  3. 沒有事前好的溝通與討論,留下的是無限的遺憾與悲傷

寫到這裡讓我想到2018年很著名的一部電影,<一個巨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 ),由Bradley Cooper飾演的鄉村搖滾巨星,最後因為事業表現不佳、憂鬱、酗酒等因素,在片尾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傷透了所有人的心。

只是,安樂死就比較好嗎?我們可以透過老奶奶的想法,深入了解一下什麼是安樂死。

根據維基百科:

安樂死(英語:Euthanasia,源自於希臘語:εὐθανασία,「好的死亡」;εὖ為「好的」,θάνατος為「死亡」,此名稱與實際作法不斷地受到爭議)是一種給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無痛楚、或更嚴謹而言「盡量地減小病人的痛楚」致死的行為或措施,一般用於在個別患者出現了無法醫治的長期顯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對病人造成極大的負擔,不願再受病痛折磨而採取的了結生命的措施,經過醫生和病人雙方同意後進行,為減輕痛苦而進行的提前死亡。

台灣最著名的例子當屬2017年,知名體育記者傅達仁因罹患胰臟癌苦不堪言,而自行前往瑞士安樂死組織希望尋求安樂死的故事。

但是你知道嗎?傅先生嚴格說起來,最後接受的並不是安樂死,而是「醫師協助自殺」。

安樂死與醫師協助自殺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多數同意這二件事的國家中,安樂死必須要由醫師施打藥劑到身體中,使病患死亡。而醫師協助自殺則是由醫師開立藥物,讓病患在合理的監督下,自行喝下藥物致死亡。

一般研究指出,醫師協助自殺因為是由病患自行服用藥物,所以在倫理的爭議性上和醫師的壓力上較小,但是,其實這二件事的本質並無不同。

<最後一堂課>中老奶奶瑪德蓮因為覺得自己身體功能日漸下滑,生活愈來愈沒有尊嚴而決定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在片中有一段故事是,老奶奶因為在家裡跌倒被送往醫院,隔壁床住著一位心臟病發被救回的老爺爺,他說的話很值得我們深思:

「我心臟病發,差一點就要死了!他們把我救回來,還在胃上插了管子……如果我有藥,我會當成聖餐吃掉。」

爺爺明明覺得身體的極限到了,但是最後卻被救回來,身上還多了一條管子。這段話說明了,其實在安樂死之前,也許有更好的方式,那就是拒絕醫療權。


拒絕醫療權與安寧緩和醫療


其實,透過台灣已經立法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20歲以上具完全行為能力之人,都可以事先決定,在未來成為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以及其他重症疾病時,可以有拒絕醫療的權利。

所謂拒絕醫療,包含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提到的,不實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以及維生醫療抉擇。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提到的,維持生命治療(像是插管、CPR、電擊、洗腎、輸血、抗生素等)以及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像是鼻胃管、胃造口、全靜脈營養)的選擇。 

常常有人誤解,認為安寧緩和醫療與安樂死是差不多的,其實這二者差別很大:安寧緩和醫療不刻意延緩或加速病人死亡的過程,並且會盡一切可能使用各種醫療方式,包含止痛藥物、舒適照護與末期鎮靜等治療來緩解病人的痛苦。2017年,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也發表聲明書,說明學會對於安樂死的立場:「尊重」提出這些要求的病人和家屬,但「不支持」安樂死與醫師協助自殺。其中有一段特別重要:

「社會關注安樂死議題,應先確認末期與重症病人都已經得到良好的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如果他們都能得到良好照護,安樂死議題將能在社會中以理性、多元的對話方式討論。」

--

電影的最後,就看到老奶奶把所有的藥磨成粉,加到食物之中。我們身為觀眾,並不知道老奶奶吃了沒,或是她是否吃了之後真的有達到目的。

但很可惜的是,老奶奶瑪德蓮並沒有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介入,也沒有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等團隊來協助她面對老化的失落與哀傷。如果有,事情會不會變得不同?也許這就是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們繼續努力的方向。


(作者為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