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從《1/2的魔法》,看孩子面對父母親死亡的方式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最愛的電影院也幾乎沒辦法去了,只能在家租隨選電影來看。

皮克斯的《1/2的魔法》,是一部在院線時就很想去看的電影。

故事敘述在現代的社會,因為科技太過方便,人人都已經忘記遠古時代有魔法這樣的存在。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對精靈兄弟,巴利和伊恩,父親在弟弟伊恩還沒出世時就去世了,而巴利總是會對弟弟說,對父親最精彩的記憶有三個之類的。也因此,伊恩一直對「沒有爸爸」這件事耿耿於懷,很希望可以和爸爸一起相處。

在伊恩16歲的生日,收到了來自父親交代媽媽留給二個兒子的禮物:一支魔杖和一張紙條。紙條上說,只要用這支魔杖念出咒語施展魔法,就可以讓爸爸復活24小時!兄弟樂壞了,特別是伊恩。不料,在唸咒的時候出了差錯,於是父親只復活了下半身……魔法石也碎裂了。

《1/2的魔法》的故事正式從這裡開始,兄弟檔決心在24小時之內,要再去找一顆魔法石,讓父親可以完整復活。


喪親兒少的需求


在伊恩跟哥哥和(只有下半身的)父親上路之後,伊恩抽空在記事本寫下了,如果父親復活之後,他想要跟爸爸一起做的事:

Play catch 玩接球遊戲
Take a walk 一起散步
Heart to heart 交心的聊天
Laugh together 一起歡笑
Driving lesson 教我開車
Share my life with him 與他分享我的人生經歷

這些看來都是生活上很平凡的小事,對於失去親人的孩子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在J.W.Worden所撰寫的《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中提到,喪親兒少的需求有以下幾點,需要被好好面對與陪伴:

需要知道會受到照顧


喪親兒少通常會很擔心是不是爸爸或媽媽離開之後,自己在世界上就只剩下孤伶伶一個人了。也因此,明確告訴他們「還有很多人關心你、愛你」、「我們會一直照顧你、陪你」這樣的話是重要的。

需要知道他們的憤怒或缺點並非帶來死亡的原因


失去親人的兒童往往會誤認為「是不是因為自己不乖,所以爸爸媽媽走了,不要我了」,因此重視他們這樣的感受,明確告訴他們父母親死亡的原因是重要的。往往我們會看到其他家人看到孩子有這樣的感受,會跟他們說「不要亂講!」、「不要想太多!」。這樣批判的話語,是沒有幫助的。

需要有關死亡的原因和狀況的清楚訊息


學齡前或是學齡孩童對於死亡的概念非常模糊,也因此他們會問:「爸爸媽媽去哪裡了?」、「他們還會再回來嗎?」這樣的問題。大人們常常也會模糊帶過:「喔他們只是睡著了,要睡很久很久…..」或是「他們去了很遠的地方,如果寶貝乖一點,他們就會回來喔。」這樣的話都是不合適的。誠實、坦白的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讓孩子慢慢去看到現在的狀況,是比較好的做法。可以這麼說:「死亡就是爸爸媽媽的身體停止運作了,沒辦法吃東西或是喝水,也沒辦法再跟我們說話了,也不會再醒過來……」

需要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也需要參與


面對死亡,所有的家人們都是很傷心的,因此大家沉浸在悲傷之中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了孩子的需求以及角色,認為「他們不懂」、「他們不需要知道這些」而把孩子排除在決策圈之外。但其實孩子是希望參與,也希望被重視的。適時地問他們:「你覺得爸爸會喜歡這樣的安排嗎?」、「你覺得這樣好嗎?」是讓他們一起參與的方法。

需要繼續例行性活動


有時大人們常常覺得,目前發生的事太過重大了,所有人都必須停下手邊的工作,包括孩子。這時候也不是什麼玩樂的好時機,於是所有活動都暫停下來,讓孩子待在家中。事實上這樣反而是比較不健康的,孩子們需要回到自己原本生活的軌道上,需要和兄弟姊妹、同儕一起玩樂、一起學習,這些事對他們目前的成長階段來說是重要的。

需要有人聽他們的問題


孩子面對至親的離開,會產生很多問題,也會出現難過、哭泣、悲傷的反應,甚至孩子會觀察、模仿大人面對這類事情的處理方式。所以大人們如果是很壓抑、不願面對死亡的,那孩子也可能會有類似的表現,故作鎮定或是忍住悲傷,這樣的表現並不是健康的發展。這時若看到孩子出現悲傷的反應,絕對不適合跟他們說:「不要想這麼多!」、「不要哭!」這類的言語。我們應該跟他們說:「難過、傷心、生氣都是很正常的,沒關係,我們會陪著你」讓孩子知道有人會支持他。

需要有追憶逝者的方法


孩子們要完成悲傷的任務,同時把對逝者的情感投入未來的生活當中,並不容易。這個時候,一些讓孩子可以回想去過去經歷的物品,非常重要。例如:照片、影片、文字記錄、一起完成的作品、一首歌、一些話、一個紀念品、一起去過的地方……等等,都是可以讓孩子情感有寄託的地方。

同樣的,對於即將死亡的病人來說,「被記得」和「與摯愛道別」這二件事,同樣是在關係上非常重要的靈性需求。病人常常會說:「我的孩子還這麼小!」或是「我好怕我的孩子忘記我!」這樣的話。於是我們在安寧病房,常常藉由藝術治療師的帶領,讓病人和孩子們一同完成一些作品,或是請病人留下一些照片、一些話,讓他可以被記得,同時孩子日後也有了回憶他的方式。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年輕的重病父母,會很有心的留下在往後孩子每年生日時的禮物或是留言,也是出自這樣的需求和愛。


兄弟間的支持與情感


以上都是喪親兒少的需求,但是看完電影之後,也許可以再加一個:「需要有同儕的支持與陪伴」。

伊恩在故事的結尾,用盡一切努力卻依然找不到讓父親完整復活的方式,他非常難過。於是他拿出記事本,把想要跟爸爸一起做的事一個一個劃掉。這時他突然想起了巴利,巴利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某種程度扮演了父親的角色,陪他玩接球遊戲、一起散步、常常聊天、一起歡笑、教他開車、一起分享人生的經歷。伊恩發現,重要的人,其實一直都在自己的身邊,但卻沒有好好去珍惜。

生命中難免遇到很多失落和悲傷,而《1/2的魔法》用二個孩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努力的活在當下,珍惜身旁的每一個人,你會發現,過去是可以改變的,因為看待事情的角度,因為「愛」而出現了轉變的契機。


延伸閱讀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


(作者為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