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死,打碎我們,還是打開我們?》推薦序:死亡的教育,其實是「生命教育」



我是一個安寧緩和及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常常有機會到社區去宣導安寧和預立醫療決定的觀念。在宣導的過程中,四處碰壁是一種常態。

有一回,我們到了中部某大型社區的關懷站,參加他們的社區營造活動。我穿著醫師袍,護理師也身著制服,現場五六十位老伯伯和子女們,看到我們來都很開心,紛紛上前詢問跟健康相關的問題。

可是當我們表明,我們是安寧病房的醫師和護理師的時候,氣氛丕變。

「安寧?那不就是那個?」有一個阿姨,用右手食指比了一個「死翹翹」的手勢。

「醫師,拜託一下,在這裡不要講那種東西啦,會怕啦!」另一個阿姨,趕緊把自己的長輩帶到後面,離我們遠遠的。

「簽這意願書什麼東西!我不要簽,你們是不是詐騙集團?」另一個伯伯不知為什麼講到這個話題突然生氣,拄著拐杖快步離開會場。

我跟護理師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什麼。

我想問,死亡,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曾幾何時,死亡好像《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一般,變成了「不能說出名字」的事情?


忙著活,很少想到死


但是回顧我們過去的生命歷程,會發現這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國小的學童,開始對於死亡有所了解的時候,若是詢問父母親:「你們有一天會不會死掉?」會得到正面的回答嗎?

國高中的學生,每天在不同的科目中奮鬥,連小考、段考、模擬考都排不出時間了,又怎麼會有時間談論死亡?

大學時期,除了那些有開設「生死學」課程的科系之外,有多少大學生會找時間去學習,接近死亡呢?

一直到出社會,我們忙著工作、忙著成家立業、忙著活。即使我們心中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很少有機會去學習關於死亡的種種事情。

一直到有一天,長輩生病過世了,很多人才第一次體驗到,「原來這就是死亡!」但如果沒有好的心理素質,這時候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緒:憤怒、難過、無法接受。

因為,沒有人教我們怎麼面對。


死亡的教育,其實是生命教育


死亡的教育,其實是一種生命教育,因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常常有一股想要拍桌叫好的感受。本書對於死亡的描寫,以及一般人面對死亡的舉動,極度寫實。作者卡利伯.懷爾德是一個禮儀師,禮儀師的角色,其實跟安寧緩和醫師的角色很接近,都是在一個人生命的最後一程,傾聽、陪伴。善終,其實是希望讓病人和家人的生命都能「活」得更好。

就像這本書的書名一樣:《死,打碎我們,還是打開我們?:生死交界六代送行者,最真摯的心靈告解與生命體悟》,我們從死亡中學習,其實更可以看見生命的全貌和本質。

這是一本生命教育的書,誠摯推薦給大家。


相關連結


《死,打碎我們,還是打開我們:生死交界六代送行者,最真摯的心靈告解與生命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