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講或是上課之餘,常常聽到有學員或朋友這樣跟我說:「哎呀!你這麼會講,一定是從小口才就很好啦!」或是「哎呀!你這麼厲害,隨隨便便講都會很好啦!」每每聽到有人這樣說,我總是抱以苦笑。
因為,所有在台上的一切成就,都是練習得來的。
這二年,因為角色和身分的轉換,我有幸得以參與一些說故事或演講相關的競賽場合。比賽的氣氛跟一般說故事的場合當然不太一樣,台下眾多參賽者虎視眈眈,更別提評審們都板著各臉死盯著選手。於是,有練習跟沒練習,一上台馬上就看的出來。
陳同學的故事
記得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我在某某大學擔任說故事比賽的評審,一位陳同學西裝筆挺,精神抖擻的上台。他說了一個和他阿嬤從小的回憶,後來阿嬤生病逝世,他到醫院握住阿嬤的手……很感人的故事。他是這樣說的:
「在病房裡,冷氣不知道為什麼,被調的好冷好冷。我看到阿嬤躺在床上,整個人好像瘦了一圈,臉色蒼白,氣若游絲。她身上插滿了各種大小的管子,各種顏色的液體流進身體,也流出身體。我在阿嬤的床邊坐下,握住阿嬤的手,有點顫抖地,小聲喊出:『阿嬤!我是翰翰阿!阿嬤!』我叫了阿嬤好多次,他都沒有反應。我緊張了起來,握著阿嬤的手愈握愈緊,叫她的聲音也愈來愈大,但,阿嬤一點反應都沒有。」
聽到這裡,我整個人雞皮疙瘩都跑出來,好厲害好有畫面啊!這個必然前三名不可。他繼續說:
「醫生走進來,看了看機器,用手電筒照了照阿嬤的瞳孔,聽了聽阿嬤的心臟之後,跟我們說了幾個字:『很抱歉,請你們節哀。』所有人都哭了,圍繞在阿嬤身邊。只有我沒有哭,我像一個失神的鬼魂,手插著口袋,一個人慢慢走出病房,走進電梯,走出電梯,不知道走了多久,我才發現自己走到了便利商店門口。我把手從口袋中拿出來,才發現手中緊握的是,阿嬤在我小學的時候,到廟裡幫我求的平安符。我一直留到現在。」
說著說著,陳同學從口袋中,真的拿出了一個平安符,展示給我們看。當時我心裡想:太神了。等著他做一個完美的結尾。只是沒想到,在故事的最高潮,卻發生了讓全場都張大嘴巴啞口無言的插曲:
「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騎腳踏車去撞到別人的摩托車,住院一個禮拜。阿嬤每天不眠不休照顧我,等到我要出院的前一天,阿嬤送了這個平安符給我……嗚…….她跟我說…….嗚…….嗚…….」
沒想到,那位同學入戲太深,竟然在台上哭了起來,講不下去了!
全場一陣尷尬,只見陳同學很努力地強忍著悲傷,全身顫抖地想要把故事說完,但是卻辦不到。他把眼鏡都拿了下來,用袖子一直擦眼淚,一直說:「不好意思……我……對不起……」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最後鈴響,結束了。
想當然,他沒有得到很好的名次。
看著稿子默念跟實際面對一群人講故事,那種感覺是很不一樣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觀眾會激發你的情緒。如果觀眾跟著你的故事發笑,那你就會愈講愈起勁。相反的,如果觀眾跟著你的故事感受到悲傷,那說故事的人會更進入那個情緒當中。就像陳同學一樣,一下子無法自拔,那就糟糕了,馬上讓觀眾跳出情緒。而這種情緒的爆發什麼時候會出來,如果沒有經過練習,是不會知道要如何面對的。
然而,是不是要反覆練習,練習到完全沒有情緒,「心如止水」呢?當然不是,真正高段的故事人,是會讓觀眾以為他已經完全陷在情緒當中,但其實自己怡然自得的專業人士。他在台上好像快要哽咽了,但是依然可以把故事流暢地說完,給觀眾更多感染力,這才是最厲害的。
說故事,我們常常以為是用嘴巴說出文字,但實際在舞台上,非語言的表達更加重要。哪些是非語言的表達?包含眼神、走位、手勢、表情、肢體動作等等,其實都是可以掌控並且使故事更加分的重點項目。眼神要看哪裡?走位走左邊還是走右邊?手勢要插口袋還是比出來?表情要不要搭配故事節奏?肢體動作需不需要誇張一點?這些其實都是需要透過練習,甚至是實地練習,一點一點地去修正,去調整,直到自己的故事能量極大化。
故事的核心依然是文字與說話,而說話是要「說」出來才會知道聽者的感覺是什麼。所以唯有透過反覆的練習,才能將每個字、每句話以及每個段落做流暢的連接,把稿子記起來,直到完全看不到「背稿」的痕跡為止。有時候會發現,念第一遍跟念第二遍的感覺,很不一樣。念第十遍和念第二十遍的感覺,就差更多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不久的未來,也有一個機會要上台說故事的話,別害羞,找一個場地,找一些觀眾,大聲地練習吧!
全場一陣尷尬,只見陳同學很努力地強忍著悲傷,全身顫抖地想要把故事說完,但是卻辦不到。他把眼鏡都拿了下來,用袖子一直擦眼淚,一直說:「不好意思……我……對不起……」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最後鈴響,結束了。
想當然,他沒有得到很好的名次。
練習的好處之一:練習面對情緒
看著稿子默念跟實際面對一群人講故事,那種感覺是很不一樣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觀眾會激發你的情緒。如果觀眾跟著你的故事發笑,那你就會愈講愈起勁。相反的,如果觀眾跟著你的故事感受到悲傷,那說故事的人會更進入那個情緒當中。就像陳同學一樣,一下子無法自拔,那就糟糕了,馬上讓觀眾跳出情緒。而這種情緒的爆發什麼時候會出來,如果沒有經過練習,是不會知道要如何面對的。
然而,是不是要反覆練習,練習到完全沒有情緒,「心如止水」呢?當然不是,真正高段的故事人,是會讓觀眾以為他已經完全陷在情緒當中,但其實自己怡然自得的專業人士。他在台上好像快要哽咽了,但是依然可以把故事流暢地說完,給觀眾更多感染力,這才是最厲害的。
練習的好處之二:練習非語言的表達
說故事,我們常常以為是用嘴巴說出文字,但實際在舞台上,非語言的表達更加重要。哪些是非語言的表達?包含眼神、走位、手勢、表情、肢體動作等等,其實都是可以掌控並且使故事更加分的重點項目。眼神要看哪裡?走位走左邊還是走右邊?手勢要插口袋還是比出來?表情要不要搭配故事節奏?肢體動作需不需要誇張一點?這些其實都是需要透過練習,甚至是實地練習,一點一點地去修正,去調整,直到自己的故事能量極大化。
練習的好處之三:練習語言的流暢
故事的核心依然是文字與說話,而說話是要「說」出來才會知道聽者的感覺是什麼。所以唯有透過反覆的練習,才能將每個字、每句話以及每個段落做流暢的連接,把稿子記起來,直到完全看不到「背稿」的痕跡為止。有時候會發現,念第一遍跟念第二遍的感覺,很不一樣。念第十遍和念第二十遍的感覺,就差更多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不久的未來,也有一個機會要上台說故事的話,別害羞,找一個場地,找一些觀眾,大聲地練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