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為民
在你的腦海中,很可能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個溫暖的客廳,陽光煦煦地從窗外映射進來,滿室的花香。你坐在一張大扶手椅上,身上蓋著毛毯,很舒服的姿勢。音響裡緩緩流出的是你喜歡的古典樂。在客廳當中,家人們都圍繞在你身旁,或坐或站。你有點虛弱,不過還是很開心地跟大家聊天,聊過去的故事,很多人哈哈大笑。最後,你真的撐不住了,於是跟說了謝謝大家,互相道別之後,你緩緩地閉上了眼睛,嚥下最後一口氣。
這樣宛如電影般的場景,如果真的發生,那應該可以被稱作是善終吧,我想。
在熟識的地方安心地過最後的日子,應該是很多人的想望。只是,在現在的台灣,要實現這樣的狀況,可能嗎?
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發展許久,甚至在新加坡連氏基金會所作的評比之中,台灣安寧療護的品質名列亞洲第一。只是,在我們生活的日常之中,還是看到很多病人,還來不及討論自己對於善終的想法,就被插上了管子,氣管內管、鼻胃管,各式各樣的管子。即使,就算病人已經對死亡有所準備,也討論好了,但是環境的支持卻可能無法讓他安心留在家中。於是我們看到,台灣大部分的老年人,最後一程必須要在醫院度過。甚至,就連我所服務的榮民醫療體系,我們也常常看到很多榮民伯伯,無法留在已經生活了數十年的,比家更像家的榮民之家裡安然走過人生最後一程,被迫送到不熟悉的醫院去,因為在榮民之家工作的同仁,很擔心若病人出事會被家屬責怪。
我認為,台灣關於善終的下一個階段,有二大方向:
一、推廣預立醫療決定,讓每個人都能夠對自己未來一定會發生的關鍵醫療狀況有所準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醫療,不想要什麼醫療。並且和家人提早作詳盡的溝通。
二、推廣在宅(居家)醫療,讓更多醫療的資源可以送到家中和機構中,讓家人和機構的工作同仁都更有能力與信心面對老年人的自然死亡,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熟悉且喜愛的地方安心善終。
前方的路途很漫長,要怎麼做?<老衰死>這本書,也許給了我們一個方向去解答。
看完這本書中所描述的,關於日本「蘆花安養院」裡面醫護同仁和病人的故事,我不僅感動,更是充滿激動!在那邊,死亡並不被視為是一個敵人,而是一個我們遲早都會遇到的朋友。「就算不接受延命治療,也能夠毫無痛苦地平靜迎向生命最後一刻。」,如何盡量維持生命自然的本質以及生活品質,是他們每個人努力的目標。
「年老或死亡都不是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對自己的死亡有這樣的準備。如果,無論是在家中或是在安養機構,工作同仁都能夠很有信心可以陪伴老年人步入人生的終點,台灣整體的生命品質,會不會更好?
接受死亡,其實是接受生命。誠摯地推薦這本書。
(本文作者為安寧緩和、老年醫學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