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凝視死亡的公開課》推薦序:我們的一生,跟著死亡一起成長



我接到父親的死訊的時候,正在開車。

二○一七年冬天,八十五歲的父親因為肺炎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兩週過去,本來以為治療得差不多了,正回家著手準備各項出院準備。沒想到,死亡冷不防地,貼近了父親。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刻:我跟母親推開病房的門,窗簾是拉起來的,父親靜靜地躺在床上,像是睡著了一樣。房間的角落,外籍看護瑟縮著身體,輕輕地啜泣,好像怕被什麼人聽到。

媽媽撫摸著爸爸的臉,我握著父親的手,冰冷的。即便我的職業讓我目睹數百次的死亡,可是當一個昨天還對著你說話、對著你笑的親人,突然進入永久的沉寂時,我還是不知道要怎麼思考,我還是不知道要如何過日子。我只想知道,如何能回到過去的時光。

「回不去了」,也許就是死亡千萬年來想要告訴我們的真相。



我是一個老年醫學和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每天都在治療老年人和末期的病人。「面對」死亡,幾乎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個「面對」,不僅是面對自己的病人死去,也要協助家人面對他們的親人逝去,陪伴他們走過哀傷的幽谷。有時,我們還要面對一起工作的同仁,彼此互相打氣,因為每天都經歷著高壓力的情緒與悲傷。「面對」死亡所帶來的人世間各種變化,是這份工作中最重要的功課之一。

但是我們也發現,從小到大,幾乎沒有人教我們什麼是「死亡」,如何面對「死亡」。正如同這本書的第三章所說,我們的一生幾乎是跟著死亡一起成長:小時候,我們一開始經歷的,是電視、電影、卡通人物的死亡;再長大一點,我們可能會經歷寵物的死亡;再長大一點,我們會經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去世。對某些和祖父母一輩非常親暱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分離是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打擊。但這樣的打擊並不是最沉重的,等我們成家立業之後,父母的死亡總是會讓人生中的那個段落變得黑白無光。最後,我們老了,不得不接受,另一半的離開。最終,是自己的告別。

即便死亡如影隨形伴著我們的人生,我們卻很難──不,應該是說我們不想──去理解死亡是什麼。因為它太黑暗、太沉重、太不吉利、太令人無法嚥下。因此,我們不聽,我們不說,我們甚至不想看。這樣不願面對的結果,便是在下一次與死亡接觸時,所受的傷更痛。

令人慶幸的是,最近幾年,談論老化、安寧醫療與死亡的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彷彿在告訴我們,現在開始瞭解還來得及。而《凝視死亡的公開課》這本書,是我認為目前市面上少見的,對於死亡的各種面向,討論得最細膩的一本書籍。這本書可說是一本關於死亡的百科全書。我自己在審訂的過程中,每每讀到精彩的地方,掩卷思考,欲罷不能。即便我是一個終日與死亡為伍的醫師,我依然從書中學習到太多重要的歷史、現象和觀念。我相信,每一個希望認識死亡的讀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收穫。



父親離開我們兩年了。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並沒有離開,依然活在我們的心中,活在我的每一個想法、念頭和行動之中。正如同世界上某些文化看待死亡的方式一般,死亡並非結束,而是下一段旅程的開始。

瞭解死亡,我們才懂得更好地活著。

誠摯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相關連結


凝視死亡的公開課


(作者為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