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20歲小狼,50歲大獅>和<人生的最後期末考>


 
謝謝楚睿幫我留下這張照片,攝於<20歲小狼,50歲大獅>台中新書講座


8月12日,是<20歲小狼,50歲大獅>第一場在台中的新書講座,我是工作人員之一。

其實我沒有做什麼,除了在前台驗票發書、臨時上場充當籃框之外,其他工作都是好夥伴做的。大部分的時間,我坐在最後一排,靜靜地看著二位作者,憲哥和易霖,這一對相差30歲的父子,在這麼多人面前互動。

那一天有很多笑聲,也有不少淚水。活動的高潮發生在最後,主持人福哥突然問易霖:「易霖,上一次跟爸爸說『我愛你』,是什麼時候?」易霖很快回答:「很小的時候了。」福哥馬上接著挑戰:「易霖,那你現在,願意親口跟爸爸說一句『我愛你』嗎?」

易霖愣住了,他的眼神凝視遠方,握著麥克風的右手就這麼停在半空中,大概有5秒鐘,他就這樣沒有說話。全場一片寂靜,觀眾屏氣凝神,不知道他會有什麼舉動。福哥忍不住了,轉頭對憲哥說:「那不然憲哥先說好了.....」這時易霖彷彿回過神來,緩緩出聲:「我先好了。」

之後,易霖說了一些謝謝爸爸的話,最後對爸爸說:「我愛你。」最後他們在台上相擁。

坐在最後一排的我,就這樣溼了眼眶。

你知道嗎?最令我感動的,其實並不是那一句「我愛你」,而是易霖看著遠方,沉默的那五秒鐘。我在想,那五秒鐘,包含了多少父子之間20年的情感?從兒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天,到他第一次開口喊把拔、他的小腳踏出的第一步、第一次走進學校的背影、直到第一次頂嘴、第一次交女朋友…….

那五秒鐘,其實包含著沒有說的一切。

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說故事,表情很重要嗎?關於表情練習的三個建議



我不常看政治和社會新聞,但前陣子有一個新聞抓住了我的目光。

那是二年前震驚社會的小燈泡命案,高等法院於2018年7月進行二審宣判,依然判兇嫌無期徒刑。

今天不是要來討論到底該判什麼刑責,而是後續的新聞吸引了我:高等法院的發言人,在解釋為什麼要判無期徒刑而非死刑的時候,因為臉上一直帶著笑意,被網友砲轟,說他是「冷血公僕」、「無感官僚」,甚至是「魔鬼同路人」。

一天之後,發言人被問到這件事,很無辜的說:「自己天生就長這樣。」

這讓我想到,某一次在一個企業內部說故事比賽的場景。

曉慧是一個房仲業的業務經理,短髮搭著套裝,笑容甜美,看起來非常俐落的感覺。她快步走上台,跟大家說:「我今天要說一個讓我心裡很難平復的故事。」然後,她開始敘述去年冬天,自己如何在洗澡的時候,發現了左側乳房的一個腫塊。她說著那之後到醫院就醫,接受了一連串檢查的情形。最後,醫師跟她說:「超音波看起來是不規則形狀的,而且你的年紀不像會是有纖維腫瘤的年紀,有機會是惡性的。我想這個狀況做粗針切片比較適合,你現在要做嗎?」曉慧說她那時聽到「有機會是惡性的」,心情跌到谷底。於是她緩緩跟醫師說:「我回去跟家人討論一下……」後來,還好檢查結果是良性的,曉慧才放心。

曉慧講完,給了我一個自信的笑容。最後成績揭曉的時候,她卻沒有進前三名,連前十名都沒有。會後,她很沮喪地來找我。

「為民醫師,我覺得我表現得不錯啊!為什麼成績不理想……?」

「妳的表情不對。」我不加思索回答。

曉慧在講到醫院那一段的時候,理論上那時候應該是很緊張的情緒,等到醫生說「有機會是惡性的」,情緒理應做一個焦慮到悲傷的轉換。但是,曉慧說那一段的時候,臉上始終掛著一個淺淺的甜美笑容。

「你的笑容很美,但是不能一直用這個表情。說故事的時候,表情要搭配情緒。」我對她下一個結論。

回到高等法院的發言人,他說他「自己天生就長這樣」有錯嗎?

當然沒有錯,只是,身為發言人,我認為如果他可以做到以下三點,會更好:

1. 認識到自己的表情在別人眼中(或是鏡頭中)是什麼樣子
2. 平時就做基本的情緒表情練習
3. 讓自己發言的內容跟自己的面部表情相契合

這三點看起來簡單,其實是不太容易的事。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從<小偷家族>,看「共生家庭」與「共生社區」

  

我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忠實粉絲,這次<小偷家族>在坎城大放異彩,獲得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當然不能錯過。

是枝裕和導演擅長從家庭的角度描寫每個人之間的關係和情感,<小偷家族>自然也不例外。

故事敘述住在東京破舊平房的一家五口,靠著夫妻二人打零工和老奶奶的老人年金維生。因為手頭很緊,所以家中每個人都有在小商店順手牽羊的習慣。一天夜裡,剛剛完成偷竊任務的父子走在寒冷的街道上,看到一個全身髒汙的小女孩,穿著單薄地坐在家門外的門廊上,而門裡傳來男女吵架的聲音。父子對看一眼,便決定將小女孩帶回家,給她食物和溫暖。

看到這裡,在電影院的我心裡想:這不是犯法嗎?把一個陌生小女孩帶回家不會被太太罵嗎?令我吃驚的是,爸爸帶小女孩回家之後,竟也沒有受到太多責難。太太把小女孩的袖子拉起來,看到許多被灼傷的疤痕,對女孩露出了感同身受的眼神。於是,太太、太太的妹妹、奶奶都接受了這個楚楚可憐的小女孩,展開了一家六口的生活。

寒冷的冬夜,六個人擠在一個小客廳,圍著吃小火鍋,奶奶不停幫小女孩夾菜,是非常溫暖的一幕。

原以為小女孩吃飽穿暖了就會被送回去,怎知道故事的發展急轉直下。不久,電視新聞出現了小女孩失蹤的報導,夫婦倆一不作二不休,把女孩頭髮剪了,給她一個新的名字,彷彿過去那個被虐待的女孩不存在了。一家人去海邊旅行、過節時在庭院放煙火、看星星,就好像真的一家人一般。

(以下有雷,不喜勿入)

但是,觀影過程中,慢慢發現,看似完整的家庭,隱藏著許多秘密。好比說,爸爸一直希望兒子「叫他一聲爸爸」,透露出他們其實不是父子的關係。

在兒子一次行竊失風被抓之後,這個祕密終於被解開:這個家庭每個人都沒有血緣關係。每個人,都是因為需要而連結在一起,進入這個家庭成為家中一份子。無論是金錢的需要、照顧的需要,甚至是,愛的需要。

故事的最後,每個人被迫分離,一家人被拆散,小女孩被送回每天爭吵打架的父母那裏。一天,小女孩站在陽台上,聽著父母爭吵和酒瓶摔碎的聲音,看著遠方。看著這一幕,令人感到一股深層的悲傷。

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反而更像是真正的一家人。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老後行為說明書》推薦序:與老年人自在相處,是台灣每個人都要學的功課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自今年(2018)起,65歲以上老化人口超越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也就是說,目前的台灣,7個人就有一個老年人。

也根據國發會推估,到了2026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會來到20%,也稱作「超高齡社會」。到那時,5個台灣人就有一個是老年人。

我常常在演講中這麼說:「到了2026年,大家每一個人走在路上都要很小心,因為如果不小心去撞到別人,那個人就有五分之一的機會是老年人,萬一他跌倒、骨折、腦出血,就糟糕了……」台下總是哈哈大笑,我卻有點笑不出來。

面對這樣的超高齡社會,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我們知道如何與老年人相處嗎?如果老年人的行為怪怪的,我們知道為什麼嗎?有身體異狀,我們可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嗎?

我認為,與老年人自在相處,是到時台灣每個人都要學的功課。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愛的最後一幕》推薦序:如果有一天,變成植物人,你會.......?




「如果有一天,變成植物人,你會想要怎麼做呢?」這是我常常在演講中,挑戰聽眾的一個問題。

我問大家:「你會希望持續使用鼻胃管、人工營養,甚至呼吸器,來長期維持你的生命嗎?」

我每次問,答案幾乎都是一致的:「當然不要啊,太痛苦了。」

英國作家凱西‧瑞森布克撰寫的這本《愛的最後一幕》,讓我們知道,植物人以及植物人家屬的生活,究竟「痛苦」在哪裡;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生命滿滿的愛。

我想從「代理決定」、「照顧」、「預立醫療決定」幾個觀點說明我對本書的感想。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如果人生有地圖》推薦序:你如何「準備」自己的幸福地圖?



「老去」,由二個字所組成──老和去。

關於「老」,你的想像是什麼?是駝背、輪椅、終日臥床?還是自在、安適、四處旅行?而關於「去」,你的想像又是什麼?是恐懼、黑暗、充滿憂傷?還是放下、說愛、提前道別?

每個人對於老去,都有不一樣的想像,而這本由老年學專家所撰寫的新書《如果人生有地圖》,清楚地告訴了我們一些重要的事情。而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在「從容老後」一章中,提及我們及父母對於變老要「有所準備」。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死,打碎我們,還是打開我們?》推薦序:死亡的教育,其實是「生命教育」



我是一個安寧緩和及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常常有機會到社區去宣導安寧和預立醫療決定的觀念。在宣導的過程中,四處碰壁是一種常態。

有一回,我們到了中部某大型社區的關懷站,參加他們的社區營造活動。我穿著醫師袍,護理師也身著制服,現場五六十位老伯伯和子女們,看到我們來都很開心,紛紛上前詢問跟健康相關的問題。

可是當我們表明,我們是安寧病房的醫師和護理師的時候,氣氛丕變。

「安寧?那不就是那個?」有一個阿姨,用右手食指比了一個「死翹翹」的手勢。

「醫師,拜託一下,在這裡不要講那種東西啦,會怕啦!」另一個阿姨,趕緊把自己的長輩帶到後面,離我們遠遠的。

「簽這意願書什麼東西!我不要簽,你們是不是詐騙集團?」另一個伯伯不知為什麼講到這個話題突然生氣,拄著拐杖快步離開會場。

我跟護理師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什麼。

我想問,死亡,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曾幾何時,死亡好像《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一般,變成了「不能說出名字」的事情?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九題:有一天,死亡之後,你希望自己的後事如何安排?



考題(題組)


有一天,死亡之後,你希望自己的後事如何安排?

第一題:關於骨灰和遺體,你的處置意願是?

第一題選項(單選):


A. 火化。

B. 不火化,保留骨骸。

C. 其他(請說明)。

第二題:關於安葬意願,你的希望是?

第二題選項(單選):


A. 靈骨塔。

B. 墓園。

C. 樹葬。

D. 花葬。

E. 海葬。

F. 其他(請說明)。

第三題:關於喪禮和儀式,你希望你的家人舉行哪些儀式?(以傳統佛道習俗中常見者為例)

第三題選項(複選):


A. 豎靈。

B. 守靈。

C. 訃聞。

D. 做七。

E. 告別式(含家祭/公祭)。

F. 晉塔

G. 百日。

H. 以上都不要,愈簡單愈好。 例:不設靈堂、不發訃聞、不做告別式及頭七或百日。

I. 其他(請說明)。


回答範例:若有一天死亡了,希望火化,骨灰放置在靈骨塔內,喪禮儀式希望有豎靈+做七+告別式。請選擇A+A+ADE。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醫療委任代理人,如何選擇?




我的高中好朋友阿銘,大學畢業後就到紐約大學攻讀工程碩士,之後就留在那裏工作。每年他回台,我們總是會聚聚,吃飯閒聊。沒想到有一年吃飯的時候,他突然給我出考題。

那是在2012年,我剛考上安寧緩和專科醫師不久,我們約在台中一家咖啡廳見面。聊到一半,阿銘突然跟我說:

「哎,小朱,你可不可以當我的醫療委任代理人?」

「啊?怎麼突然講這個?」我突然有點不知所措。

「我在美國,他們很注重死亡和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議題,常常有新聞報導或是影片。我的美國女友,她的阿公80多歲了,最近也找了女兒做他的醫療委任代理人。我最近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覺得也要找一個醫療委任代理人……就想到你啦!

「謝謝你…….我受寵若驚……可是為什麼要找我呢?你可以找你爸媽、妹妹,甚至是女朋友啊……」

「哎!我在想,我的父母有一天會比我早走啊,我妹妹對這方面也可能不太懂!我女朋友可能會因為太愛我而沒辦法做出理性的決定,比方說要讓我拔管之類的……想來想去,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比較了解我,又是醫師,而且還是一個安寧緩和專科醫師耶!不找你找誰?」

「我……可是……這個……」我有點為難,也有點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最後,我跟他說:「你先跟父母親討論一下,真的要找我,我們再討論好了。」

他點點頭。不久後就飛回美國了。


醫療委任代理人應具備的特質


這段對話我想了很久,隨著年紀和經驗的增長,我也有了不同的體會。究竟,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醫療委任代理人呢?

我的建議是,醫療委任代理人應該具備以下條件:「傾聽者」、「溝通者」、「陪伴者」。

1. 「傾聽者」:選擇「了解」你的想法、價值觀,以及對生命的偏好的人


「預立醫療決定」是我們對於生命與死亡的一種看法和選擇,因此,有一天可能會代理我們執行這個決定的「醫療委任代理人」,自然必須非常清楚我們自身對於走到生命盡頭時的想法和心願。甚至,我們自己的心願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而這個代理人是願意傾聽我們,跟我們討論,生命中種種改變和不同選擇的人。他也必須敢於跟我們討論敏感的話題,他是一個「傾聽者」。

所以一般來說,這個最了解你的人,很多人都會選擇自己的配偶或是伴侶,畢竟每天朝夕相處,常常可以從生活中窺見我們不為人知的那一面,甚至是面對挫折,面對悲傷,面對死亡的那一面。當然,如果其他家人,或是朋友,也能對我們的生命價值觀、生活品質的偏好有了解,那他們自然也很適合成為醫療委任代理人。

2. 「溝通者」:選擇你「信任」,並願意代表你去和別人溝通的人


當有一天我們失去了意識,醫療委任代理人需要去執行我們預立醫療決定時,可能也會面臨到一些阻力或是阻礙,比方說,其他家人有不同的想法,甚至社會有不同的意見等等。儘管我們都同意,這些阻力應該是要在意願人意識清醒的時候,就要好好地跟(到時候可能有關的)家人朋友們討論,但是,不一樣的聲音還是有可能出現。

這個時候,身為最了解意願人的「醫療委任代理人」,就必須要擔負與眾人溝通的角色,將意願人的心願完整說出來。無論是與家人溝通、與朋友溝通、與社會溝通、與醫療人員溝通……都非常的必要。所以,醫療委任代理人,最好是熟悉意願人家中的狀況,並且願意代表意願人,有能力與各方溝通的人。他是一個「溝通者」。

3. 「陪伴者」:當你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陪伴在側,「回應」你的需求的人


在台灣的醫療社會脈絡之中,通常照顧病患時間最長的那一個人,無論是配偶、家人或是朋友,應該都是最了解病患的那個人,同時他也必須處理跟醫療和照顧相關的大小事情。因此,那個人如果能充分理解意願人的想法、心願、價值觀,應該是再好不過的一件事。

再者,醫療狀況變化多,意願人的想法、偏好、價值觀也可能會隨著年齡有不同的改變。如果當疾病或是照護上有需要,醫療委任代理人是否可以陪伴在旁邊,和意願人重新討論並回應意願人的種種需求?他應該是一個「陪伴者」。

--

這些年來推廣安寧緩和和預立醫療決定,也讓我有不同的想法。於是,去年底阿銘回台,趁著聚餐時,我又問了他一次:

「哎,阿銘,前幾年你找我當你的醫療委任代理人,你現在這個想法有改變嗎?」

「當然沒有啊,你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啊。」他爽快回答。

「可是如果你的家人,到時候不同意我代表你的看法,怎麼辦?」我再確認。

「當然事先溝通的責任是我要處理阿,我會先跟他們講好,盡量不讓你難做,也歡迎你來參加我們的討論。」他有注意到我的擔心。

聽到阿銘有這樣的概念,我放心不少:「好,我自認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陪伴者』,但我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傾聽者』和『溝通者』。但你要答應我,如果之後你結婚了,我還是希望這個角色由你太太來擔任啦!」

「哈哈哈,我有做功課,醫療委任代理人也可以不只一個啊!」他哈哈大笑。

我也哈哈大笑。整間咖啡廳裡充滿著我們的笑聲,就跟高中時代一樣。

--

醫療委任代理人,不是「代替」我們做決定的人,而是在充分理解我們對於生命的感受、偏好、價值觀之後,在我們意識不清楚時,「代表」我們做出醫療決定的人。

在我們的身旁,找尋具有「傾聽者」、「溝通者」、「陪伴者」特質的家人、好友,你一定也可以找到,最合適的醫療委任代理人。


(作者為安寧緩和及老年醫學專科醫師)

下載『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由此去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八題:如果生命中,想要找一個「醫療委任代理人」,你會找誰呢?



考題


如果生命中,想要找一個「醫療委任代理人」,在自己有一天意識不清楚時,代理自己表達意願並執行預立醫療決定,你會找誰呢?

選項 


A. 配偶、伴侶。

B. 父母親、子女、其他家人。

C. 最好的朋友。

D. 熟識的醫療朋友,如醫師、護理師。

E. 沒想過。

F. 不想找醫療委任代理人。

G. 其他(請說明)。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七題:有一天身體不好了,需要他人長期照顧,想住在哪裡?真的走到生命盡頭,又希望在哪裡嚥下一口氣呢?



考題(題組)


有一天身體不好了,需要他人長期照顧,想住在哪裡?真的走到生命盡頭,又希望在哪裡嚥下一口氣呢?

第一題:有一天身體不好了,需要他人長期照顧,想住在哪裡?


第一題選項: 

A. 自己家裡。

B. 全日機構,如養護機構、護理之家、榮民之家。

C. 半日機構,如白天到日照中心接受照顧,晚上回家。

D. 其他(請說明)。


第二題:有一天走到生命盡頭,又希望在哪裡嚥下一口氣呢?


第二題選項 :

E. 自己家裡。

F. 全日機構,如養護機構、護理之家、榮民之家。

G. 醫院。

H. 其他(請說明)

回答範例:若有一天身體不好了,需要他人長期照顧,想住在家裡。等到真的走到生命盡頭,也希望在家裡嚥下一口氣,請選擇A+E。

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追尋我們曾經擁有的三把鑰匙:我看神作<一級玩家>



60多歲的李教授是退休的大學哲學教授,儘管年紀不小了,但是網球球技精湛,每每跟他對陣,總是被他打得灰頭土臉。

前二天,在休息的空檔,聊到我那剛出生的兒子。李教授問:

「小朋友多大啦?」

「四個月。」我說。

「哇!那是最好玩的時候啊!3歲以前,都似懂非懂的,最可愛了。」李教授笑著說。

「是喔!」我嘴巴上這樣應著,心裡卻浮起乖寶的胖臉,對著我笑嘻嘻。

沒想到李教授繼續說下去:「我跟你說,我兒子2歲的時候啊,我帶他去九族文化村玩,你知道多好笑嗎?他跟幾個堂哥堂弟從遠方要比賽跑到我這裡,我站在終點線,一喊『起跑!』一群人就朝我的方向衝過來。堂哥年紀比他大,當然跑得比他快,一衝過終點,就舉起雙手大喊『我贏了!』。我兒子跑在第二,在他後面衝過終點,居然也雙手舉高大喊『我贏了!』,然後,他竟然笑得好開心。唉!那個時候真的好好玩!」

我聽著這個故事,不知不覺出了神。

我們小的時候,即使輸了,也覺得贏了。但是等到長大了,只要輸了,就幾乎不可能還有人高舉雙手,大喊『我贏了!』。為什麼?

這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

--

<一級玩家>是今年被譽為神作的電影,由史蒂芬史匹柏導演。故事敘述2045年,全世界的人都沉迷於一個超大的VR虛擬實境遊戲「綠洲」。每個人都在玩,而每個玩家的夢想,是希望可以破解遊戲中的謎題,找到遊戲創辦人「哈樂代」在他死後隱藏在遊戲中的三把鑰匙。找到三把鑰匙,就可以取得「彩蛋」,成為遊戲的主人。

「彩蛋」(Easter egg)是這部電影主要的核心,也是它被稱為「神作」的原因。

根據維基百科:一個彩蛋是一個在電影電視劇書本光碟電腦程式或者電子遊戲的隱藏訊息或者功能。

對我們這種老玩家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小時候打七龍珠電玩遊戲,一定要看攻略或是拜託同學,想方設法找到遊戲中的「隱藏角色」、「隱藏招式」、「神秘道具」……這種按照正規方式玩不會得到的,就是彩蛋。

而現代的電視或電影,也少不了「彩蛋」的概念。像是看電影看到最後,工作人員字幕都跑完了,突然又出現一段電影的特別片段,也是彩蛋。

根據分析,<一級玩家>中隱藏的彩蛋,至少有200個以上。好比說,主角在「綠洲」使用的車子是<回到未來>男主角開的飛天車。女主角的坐騎是名作<阿基拉>中的摩托車。其他還有像是<星際大戰>、<侏儸紀公園>、<哥吉拉>……等等超多致敬。

然而除了彩蛋之外,電影中主要的劇情,依然圍繞在追尋遊戲創辦人隱藏的三把鑰匙之中。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核心價值:「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三個重點



上一篇林阿嬤的故事,在醫療現場,幾乎每天都看的到。

老人家身體狀況不好了,被送到急診室來,醫生說可能要插管,但是查了健保卡發現老人家有簽過「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而且有註記。

這時,什麼台詞都有可能發生。

像是「爸什麼時候簽的啊,我怎麼不知道?」或是「好像很久以前簽的吧,媽你知道,對吧!」或是「唉!媽簽這個幹嘛!很麻煩耶!」或是「醫師,我不管爸簽了什麼,請你救他。」或是「你們就這樣讓你媽走了嗎?虧我從小看著你們長大……」或是「哥!你怎麼就這麼狠心讓她走!」

許多吵架、咆嘯、憂傷、眼淚、自責、焦慮,都是在那一刻發生的。看得多了,我總是會在家人們爭執的空檔,看一眼躺在床上的病人。他簽了意願書,應該是想說些什麼,但是那一刻,他的意見似乎不再重要。

家族中,無論是兒女、兄弟姊妹、另一半、愛人……總是有人不願意就這樣讓老人家走了,所以決定還是要急救插管,違背了老人家原本的意願。

我常常想,為什麼?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當他打給禮儀公司的時候,媽媽還在接受心臟按摩......一個真實的故事

 


幾年前的一個五月,曾經被派到一間北部的區域醫院短期支援,那時的一次值班,至今仍讓我難忘。

醫師所謂的值班,一般人其實很難想像。簡單來說,如果正常工作時間是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的話,當天值班的醫師在下午五點半之後必須留下來繼續照顧病人,讓其他醫師可以下班休息,一直到隔天早上八點。只是,並非到隔天早上,值班的醫師就可以回家,而是必須上班到隔天下午五點半,等待另一個值班醫師接手,才可以休息。

對醫師來說,連續上班三十幾個小時,可說是家常便飯了。

幸好,我去支援的那間醫院,有專科護理師(NP)跟我們一起值班,幫忙分擔照護病人的工作。可惜的是,專科護理師上班也只到晚上十二點而已,所以每次值班那天,到了晚上十一點四十五分,我的手機都會準時響起,而那天也是一樣。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六題:當你已經做好預立醫療決定了,你會告訴……?




考題(複選題)


面對生命的盡頭,我們的心中有想法,甚至,我們也採取了行動,完成了預立醫療決定。這個時候,你會把自己的預立醫療決定告訴其他人嗎?


選項


A. 只有預立醫療決定的見證人需要知道,這是自己的事,其他人不需要知道。

B. 告訴醫療委任代理人,因為我指定他在我意識不清楚時代理我做醫療決定。

C. 告訴最親近的家人,讓他們知道我的偏好和價值觀。

D. 告訴我的家庭醫師和主治醫師。

E. 在社群媒體,如臉書或微信,昭告天下。

F. 其他(請說明)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五題:預立醫療決定的三個重點與三個不同

 


把自己對生命盡頭的想法寫下來,成為一份正式的文件,在「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規範中,叫做「預立醫療決定」。

每次我去各機關學校演講,關於「預立醫療決定」最常被問的問題有三個,分別是:

  1. 什麼是「預立醫療決定」? 
  2. 誰可以做「預立醫療決定」? 
  3. 「預立醫療決定」可以註記在健保卡上嗎? 

今天就來一次回答這三個最常見的問題!


「病人自主權利法」中的「預立醫療決定」


「病人自主權利法」針對「預立醫療決定」的定義非常明確:指事先立下之書面意思表示,指明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時,希望接受或拒絕之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或其他與醫療照護、善終等相關意願之決定。

這邊關於「預立醫療決定」有三個重點:

  1. 書面,一定要寫下來,不可以只透過口說。 
  2. 指明特定臨床條件,所以相關的臨床條件必須事先決定,例如末期病人、極重度失智。 
  3. 希望接受或拒絕的治療:不一定只有拒絕才要寫「預立醫療決定」,希望接受那些治療也可以寫。 

也就是說,希望藉由事先擬定的「預立醫療決定」,達到保障病人自主權與善終權的目的。

那麼,誰可以寫?每個人都可以寫嗎?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當悲傷的任務未完成……我看<意外>



<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在今年美國獎季可說是大放異彩,再摘下金球獎得獎影片之後,又在日前的奧斯卡奪下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

很多人討論:為什麼意外這麼好看?我個人的看法是:因為隱藏在黑色喜劇之下的,是最深層的悲傷。

(以下有雷)

<意外>的故事描述一名在7個月前喪女的母親,因為事發過了一年鎮上警方依然沒有抓到兇手,所以自掏腰包在鎮外的三個大看板上投放廣告。

第一個看板寫著:「強暴後被殺害。」

第二個看板寫著:「但還是沒有逮捕兇手。」

第三個看板寫著:「怎麼會這樣?威洛比警長。」

想當然爾,這些看板引發了之後一連串的衝突,那些支持看板的、不支持看板的、支持警長的、不支持警長的、湊熱鬧的…….構成了這部片充滿人性而精彩的劇本。

劇情看到後面才知道,原來三個看板所在的那條道路,正是主角蜜兒芮德的青少年女兒,慘遭惡徒姦殺的事發地點。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這悲傷有多麼巨大呢?一般我們都認為,時間可以治療悲傷,但是在蜜兒芮德的世界裡,7個月過去了,當她每次開車經過那條路,她無法就這樣放下,無法不做些什麼。

而在她所在的Ebbing小鎮,那裏的居民展現出來的態度,也讓我非常意外。大部分的居民,以一種「喂,都過了7個月了,放下吧!人家也不是不找兇手,是證據真的很少,真的找不到阿。」的態度出現在主角面前,試圖用理性跟她溝通,但是都(在片中)沒有什麼好下場。

到故事中期,蜜兒芮德的悲傷和憤怒更加強烈,推動這個角色做出許多在道德與法律邊緣游走的行為,像用鑽頭鑽牙醫的手、毆打他兒子的同學、甚至拿汽油彈燒警察局等等,都是非理性的暴力作為。但是導演高明的地方是,當她真的這麼做了的時候,深為觀眾的我們在心中拍手叫好的同時,又會油然而生出一絲的擔憂:這樣真的好嗎?

回到自身的專業,這樣的劇情也告訴自己,面對「高危險哀傷」,我們在應對必須更加小心。

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五題:如果你對生命的盡頭有一些想法了,你會……?

 


考題(複選題)


生命的盡頭,我們希望保有自己決定接受什麼樣醫療措施的選擇。如果,慢慢在心中有一些想法成形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這時你會怎麼做?


選項


A. 跟親近的家人或好友說。

B. 跟醫師說。

C. 跟醫療委任代理人說 。

D. 寫在日記,存放在日記本或電腦裡。

E. 到醫院去索取「預立安寧緩和暨維生醫療意願書」,簽署並註記在健保IC卡上。

F. 不告訴任何人,也不寫下來,放在自己的心裡,再想想。

G. 沒想過,到時候再決定就好了吧……

H. 其他(請說明)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熟齡人生的12道期中考」直播起跑!

 


我是一名老年專科醫師。從2013年,81歲的父親跌倒以來,我們全家人開始了一段照顧的旅程。

回想過去4年多的日子,老化會碰到的種種問題,我們都遇到了。像是頭暈、跌倒、復健、失能、失智、譫妄、尿失禁、輔具使用、多重用藥、假牙選擇、營養調配、吞嚥困難、與外籍看護的相處,甚至到最後人工營養以及維生醫療的抉擇⋯⋯父親就好像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又教給了我許多事情。我慢慢發現,老年醫學絕非書上冷冰冰的知識,而重要的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互動的溫度。

我想把這段日子的經驗記錄下來,用文字、或用影片,也許可以讓即將走入老年的朋友,或是家中有老年人的照顧者,有多一點的力量和勇氣,面對照顧的漫漫長路。

如果說,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期末考,那老化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無論是醫療的或是非醫療的,也許可以看作人生必經的「期中考」吧。

因此,今年我規劃了12堂的「熟齡人生的12道期中考」直播系列,藉由每個月直播訪談跟老化相關領域的知名人士,討論我認為老化過程中12道必考的題目,希望可以給有興趣的朋友一點啟發。

第一集的直播,邀請到我的好友,人稱「老鄧」鄧政雄醫師。在社群媒體上,大家常常看到老鄧在醫療法律熱情分享的一面,卻可能忽略了他的本業—執業超過25年的資深牙醫師。1/27晚上,我將要訪問這位牙醫診所的院長,暢談老年人一定會遇到的牙口問題,討論這些問題會給老年人生活帶來什麼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保健。

1/27晚上6點半,歡迎對老年生活有興趣的你和妳,一起來聊。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死亡之後,只有記憶會留下。我看「可可夜總會」



小時候,我把所有的迪士尼動畫電影不知看過多少次。其中,我最喜歡的是1994年上映的「獅子王」(Lion King)。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卡通迷,應該就知道,「獅子王」是迪士尼第一部以「死亡」為中心敘述的動畫。它清楚描寫了父子之間的情感、父親死亡的過程,以及小獅王辛巴如何面對父親逝世的心理歷程、成就了一部偉大的電影。直到現在,百老匯仍然上演著「獅子王」的音樂劇,歷久不衰。我一直以為,以「死亡」為核心的動畫,應該很難有超越「獅子王」的作品了。

想不到,2017年,出現了「可可夜總會」,一個橫跨五代的記憶故事。

(以下有雷)

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死亡,究竟有什麼意義?我看「與神同行」

     


「與神同行」是父親逝世後,我進電影院看的第一部電影。

還沒看之前就聽說是一部會讓人流淚的電影,只是我沒想到情感會這麼濃烈。

劇情描述一位正直的消防員金自鴻,在火場中意外身亡後,被陰間使者帶領到地獄,一關一關接受七大審判的故事。只有通過七大審判,才能夠順利轉世。

這七大審判,分別是:謀殺、怠惰、欺騙、不公正、背叛、暴力、不孝。

在電影院裡,幾乎每一關都有觀眾掉淚,一直聽到吸鼻子和啜泣的聲音交替傳過來。而我自己,前面六關頂多只是淚水在眼眶打轉,但到了最後「不孝」那一幕,幾乎整張臉都是濕的。

(以下有雷)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想要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卻不知從何下手嗎?懶人包看這裡!

作者:朱為民醫師

  


經過去年一年的大學院校「人生最後期末考」巡迴演講,每每Q&A最常被問的就是這一題:

「朱醫師,請問要去哪裡拿這一份回來簽?」

其實非常簡單,今天懶人包一次整理給大家。

三種方式三選一:醫院索取、網站下載、線上填寫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2018「人生最後期末考」TED講者朱為民醫師公益校園演講十場開放免費申請 (採審核制)



 
 一位大學生演講後的回饋


2017年的「人生最後期末考」校園演講計畫,我走過台灣北中南的十所大學,與超過2000名大學生討論生命、死亡以及預立醫療決定的種種樣貌與想像。

這個計劃的起心動念,是由於我認為今天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社會的棟樑,如果他們對這個議題有更多認知,我相信台灣的醫療環境會更好,甚至台灣社會會更好。而在經過了2017年一整年的奔走演講之後,我更加確信我的理念是正確的。

當我們種下一顆種子,就可以期待,當有一天他們的環境適宜,需要發芽的時候,會長的好,長的健康。

2017年,我自己也歷經了長子的誕生,以及父親的逝世。在親身經歷過生命的消長之後,我對這個議題有更多的領悟,以及更多想要分享的。

因此,2018,我要繼續走入校園。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父親的人生最後期末考

 
 


2017年初,我開始了「人生最後期末考」大學院校巡迴演講,一年下來完成當初設定的十所大學公益演講。每次演講,我都會用父親的故事開頭:

「2013年,我的父親81歲。一天清晨,他在家裡運動的時候,不小心跌倒撞到頭,然後就倒地不起,不省人事了……」從父親的故事,再帶入預立醫療決定和「人生最後期末考」這個主題。

巡迴演講很成功,我收到了大學生們很多正面的回饋。但那時我還不知道,2017年末,父親真的走進考場----他的「人生最後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