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騎得愈遠,其實是為了回家:<單車天使>觀後感

作者:朱為民

  




我記得,1993年,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爸媽幫我買了人生中第一台腳踏車。捷安特的,綠色上亮光漆,看起來就是拉風帥氣。在台中市曉明女中附近的單車行,我拿到車的第一天就開心地騎上去,結果當然是,摔車了。

從此我愛上騎腳踏車,國高中時期,騎著腳踏車走遍了台中大小地方,那種迎著風馳騁的感覺,令人難忘。

那個年齡,騎車是為了離家,為了探索,為了暫時脫離父母的保護網,到真實的大馬路上穿梭在汽車和機車之中,試探自己年輕的銳氣。

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群孩子,他們騎車,是為了回家。

<單車天使>紀錄的就是這麼一群孩子。


信義育幼院的孩子們


還沒有看這部片之前,我也天真地認為,育幼院就是孤兒院,是一群沒有父母的孩子們。但是看完了我才曉得,他們不是孤兒,只是爸爸媽媽可能平日要忙於工作,無暇照顧;或是父母離婚了,孩子的歸屬出了問題;或是爸爸做錯了事,被關進牢裡,阿嬤也沒辦法照顧孩子。所以,他們是有家的,但是有家歸不得。

有家歸不得,也許比沒有一個家更令人心酸。

育幼院的院長異想天開:這些孩子缺乏一個正常的教養過程,所以我們要盡量讓育幼院的環境像一個家;這些孩子在原生家庭可能沒有兄弟姊妹,沒有朋友,所以我們要讓育幼院的其他院童們做他的兄弟姊妹;這些孩子缺少對人生的認識,那我們就帶他們去騎單車環島,讓他們從環島過程當中體會人生的酸甜滋味。


電影本事


影片不拖泥帶水,很快地就進入本片的主軸:環島。我們看到好多印象深刻的人與故事:有百般找理由不願意騎車的孩子,也有儘管摔了車一直掉眼淚也不願意坐上箱型車的孩子;有在育幼院長期服務,每年都來騎的老師,也有寧願辭職也要陪這些孩子走一遭的志工;有每天晚上開檢討會,檢討每一個行程的院長,也有在後面跟著院童們,如果孩子爆胎趕緊幫他們換新胎的宋伯。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原來孩子想要完成環島,不只是為了好勝心強,而是想要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給遠在他鄉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看,其實我也可以獨立,其實我不只是個孩子,其實我也可以做得到,其實,我可以回家。

看完那些孩子環島的過程,才發現,他們騎得愈遠,其實是為了回家。


製作團隊


特映會結束後與導演合照

這部片無論是攝影、音效、剪接、配樂方面都非常到位,周抱樸導演運用鏡頭說故事的功力一流。特映會後,特別上前去向導演致意,謝謝他拍了這麼棒的一部片子。導演非常靦腆,也非常年輕,後來才知道,原來我們同年,實在不簡單。

因為自己非常喜歡電影配樂,所以對這部片中的音樂印象深刻。影片沒開始多久,一個院長訴說著自己夢想的畫面,背景是清澈的吉他和弦,待院長說到激動時,徐徐進入畫面的大提琴和鋼琴,就讓我掉下眼淚。另一個育幼院清晨的場景,孩子們起床、賴床、洗臉刷牙的畫面,應和著弦樂器清朗的聲音,讓我有一種彷彿是霍格華茲一般的校園感受。

後來看工作人員表才發現,配樂者是知名樂手蘇子茵,而大提琴獨奏找來音樂家范宗沛。


不同的環島,不同的旅程


從陳懷恩導演的<練習曲>開始,引領了一波環島的風潮。在<練習曲>當中,我們透過獨自踏上的旅程,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華天灝導演的<不老騎士>,讓我們在皺紋的印記中找到對於高齡社會新的突破點;而現在,我們有周抱樸導演的<單車天使>,給我們一個機會,去看到社會底層的那些孩子們。

這些孩子,也一樣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是我們這些大人們,必須在他們摔車的時候,幫他們一把。無論是幫他們補胎、幫他們塗藥包紮、讓他們暫時上車喘息、或是單純給他們一個擁抱,也許都會讓他們找到新的力量與勇氣,去面對這個對他們嚴苛的社會。

我記得,我第一次摔車的時候,我媽媽在後面把我扶起來,陪我一跛一跛地走回家。

這些孩子,需要被看見。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成長的過程受到很多幫忙與教導,11月11日,你更應該看看這部電影,看看這些孩子們。